发布日期:2024-10-27 23:12 点击次数:110
程风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西藏股票配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是区域发展策略的重要指引,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极的关键举措,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制度保障,确保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落地生根。
深刻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价值
首先,这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飞跃的必由之路。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来是制度创新的高地。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能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湾区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其次,这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粤港澳大湾区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发展理念为粤港澳大湾区指明了方向,即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贡献“湾区力量”。
再次,这是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全球科技创新浪潮中,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可以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湾区智慧”。
全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取向
一是坚守实体经济根基,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是根基所在,传统产业亦非过时之物,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并非简单摒弃旧有产业,而是在传统之上赋予其新生。持续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市场引导,通过科技赋能与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能“老树发新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共同构建湾区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如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条件等,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避免“一刀切”。对于科研实力雄厚、创新氛围浓厚的城市,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对于资源型或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通过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以差异化战略推动实现湾区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三是稳中求进,遵循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规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遵循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既要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内有条件的核心城市率先突破,打造新质生产力高地;也要引导其他城市根据自身条件,稳步推进,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稳步有序发展湾区新质生产力。
四是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激发创新活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法规完善等措施,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环境。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产学研合作、优化融资环境等举措,激发湾区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市场竞争力。
五是坚持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放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国际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引入优质资本、关键技术、高端人才等资源要素;推动本地创新成果走向国际市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在开放合作中谋求共赢发展,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迈向新高度。
连板股方面,海南海药(海南自贸区)5连板,华映科技(消费电子)4连板,海南瑞泽(海南自贸区)6天3板,国中水务4天3板,和科达(污水处理)3连板,济民健康(生物医药)、莫高股份(国企改革)4天2板,常山北明(华为产业链)3天2板,华扬联众(Sora概念)、汉嘉设计、双成药业、海源复材2连板。
粤港澳大湾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主要任务
第一,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创新。传统产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基石,其转型升级对于释放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要强化数智技术赋能,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体系,鼓励企业采用数智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打造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推动绿色转型,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完善绿色低碳经济政策,引导传统产业向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依托国家标准引领,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标准体系,提升技术、安全、能耗、排放等关键标准,促进传统产业整体质量跃升。
第二,深化科技自立自强体制建设。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要进一步深化科技自立自强体制建设。聚焦全球科技前沿,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技术的投入,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巩固并扩大在领跑领域的优势。针对并跑领域,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超大规模市场与完善产业体系的优势,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融合,推动技术迭代升级与规模扩容;针对跟跑领域,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与产业链,力求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鼓励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实现“弯道超车”。
第三,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与治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要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建设,聚焦核心技术与关键材料,实现重点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产业集群体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更多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
第四,构建未来产业投入与激励机制。未来产业具有高不确定性和高成长性,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是粤港澳大湾区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要加强前瞻布局,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制定科学规划与政策引导,构建从创新策源到应用转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增加源头技术供给,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前沿引领技术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监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大胆探索试错,鼓励地方先行先试,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第五,促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高效集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家在资源配置中的创造力与主动性,支持企业探索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深化劳动力和人才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构建开放共享的人才生态系统。健全科技金融体制,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质生产力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收益分配合理性。优化土地与资源环境管理,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引导资源要素向绿色生产力集聚。
第六,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经济虽发展迅速,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深度与广度仍有待提升。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构建高效、智能的信息网络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算力、算法、数据等关键要素创新突破,为各行业赋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完善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西藏股票配资,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强数据安全治理与监管能力建设,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与标准建设。